Context Engineering

Context Engineering(上下文工程)是大型语言模型(LLM)应用中的系统性技术,旨在通过动态构建、管理和优化输入模型的信息负载(包括指令、记忆、工具输出、外部知识等),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性能、稳定性和可靠性。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析:


一、Context Engineering 的定义与背景

  1. 超越 Prompt Engineering

    • Prompt Engineering:聚焦单次对话的指令设计(如“以专家身份生成报告”),适用于简单任务。
    • Context Engineering:构建动态、结构化的上下文系统,整合多源信息(如历史对话、知识库、工具返回值),解决长期任务中的信息碎片化和遗忘问题。
    • 核心目标:提供“足够且精确”的上下文,使任务对 LLM 可解(如员工绩效评估需注入目标、历史评价等数据)。
  2. 数学形式化框架
    上下文被定义为动态组件集合:
    $$C = \{c_1, c_2, …, c_n\}$$
    其中 $c_i$ 代表指令、外部知识、记忆等组件,通过组装函数(如优先级排序)生成优化后的上下文。
    优化目标为最大化任务收益:
    $$\max_{\theta} \mathbb{E}{t \sim T}[R(C{\theta}, t)]$$
    ($\theta$:上下文生成参数;$t$:任务实例)。


二、核心组件与技术机制

  1. 上下文构成要素

    组件类型功能实例
    系统指令定义模型行为规则(如输出格式、角色设定)代码生成需指定语言和规范
    记忆系统短期记忆(当前对话)与长期记忆(历史数据)ChatGPT 跨会话记忆用户偏好
    外部知识实时检索增强(RAG)注入领域知识法律助手检索案例库回答咨询
    工具集成调用 API 获取实时数据(天气、股票)ReAct 框架实现“思考-行动-观察”循环
    结构化标注用显式格式与分区组织上下文(XML/JSON、Markdown 分隔符、字段语义、优先级)结构化提示与输出 Schema 约束
  2. 关键技术方法

    • 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 (RAG)
      动态检索外部知识,解决模型静态知识局限。例如:

      1
      2
      3
      4
      
      class ContextualRAG:
          def engineer_context(self, query, user_profile):
              docs = vector_store.similarity_search(query, k=5)  # 检索相关文档
              return {"knowledge": docs, "user_profile": user_profile}  # 组装上下文
      
      • 进阶:混合检索(BM25+向量)、多查询扩展(Multi-Query/HyDE)、候选去重与聚类、重排(如 bge/cohere reranker)。
      • 排布与位置偏置:关注 “Lost in the Middle”,将关键证据置顶或靠近问题,按证据链排序,并保留近因优先。
      • 溯源与归因:为每条片段保留 source/id,答案中引用 [n] 以便核验与评估。
    • 上下文压缩与优化
      因 Token 限制(如 GPT-4 Turbo 的 128K),需通过总结、修剪或聚类减少冗余信息。
      例:Claude 在上下文达 95% 容量时自动压缩对话历史。

    • 思维链(Chain-of-Thought)
      分步推理提升逻辑性,数学任务准确率从 17.7% 升至 78.7%。


三、工程策略:五大核心方法

针对上下文过载问题,工业界采用四大策略:

策略原理应用场景
写入(Write)将关键信息暂存外部存储(如数据库),按需调用电商客服记录用户订单历史
选择(Select)精准筛选相关信息(如工具描述、知识片段)代码助手结合 AST 解析和知识图谱检索代码
压缩(Compress)总结长文本或删除低价值内容分层总结多轮对话核心要点
隔离(Isolate)划分独立上下文区域(多智能体架构)OpenAI Swarm 库分配子任务给专用 Agent
结构化(Structure)用明确格式/分区与字段语义组织上下文与输出,增强解析与可控性XML/JSON/Markdown 分区、字段优先级、输出 Schema/JSON Schema

结构化最小模板示例:

 1
 2
 3
 4
 5
 6
 7
 8
 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{
  "role": "system",
  "policy": "风格/安全/禁忌",
  "task": "目标与成功标准",
  "context": {
    "question": "...",
    "retrieved_knowledge": [{"id": "...", "snippet": "...", "source": "..."}],
    "examples": [{"input": "...", "output": "..."}],
    "constraints": ["格式要求", "令牌上限", "工具可用性"]
  },
  "output_schema": {
    "type": "object",
    "properties": {
      "answer": {"type": "string"},
      "citations": {"type": "array", "items": {"type": "string"}}
    },
    "required": ["answer"]
  }
}

四、评估与度量

  1. 组件化评估

    • 检索器(Retriever):Recall@K、Precision@K、MRR、nDCG。
    • 生成器(Generator):忠实度/可溯源性(Faithfulness/Groundedness)、无幻觉率。
    • 系统级:任务成功率、步骤/成本预算(Step/Cost Budget)。
  2. 自动化评估框架

    • RAGAs、ARES、TruLens、G‑Eval 等基于 LLM‑as‑Judge 的评估工具。
    • 结合对照集与规范化提示,控制评审偏置与方差。
  3. 基线流程

    • 构建标注集 → 独立评估检索与生成 → 端到端评估 → 误差分解与回归修复。

五、实际应用与挑战

  1. 典型场景

    • 客户支持:结合知识库、用户历史生成个性化响应。
    • 代码助手:注入项目文档、Commit 历史提升代码建议准确性(如 Windsurf 工具)。
    • 医疗诊断:多智能体协作整合患者记录、医学文献,生成诊断报告。
  2. 核心挑战

    • 上下文污染(Poisoning):幻觉内容误导后续决策。

    • 长度限制:百万级 Token 处理成本过高(注意力机制 $O(n^2)$ 复杂度)。

    • 评估困难:传统指标(BLEU)无法衡量推理链质量。

    • 缓解策略(要点)

      • 引用溯源(Attribution):保留证据 source 与引用标记,答案与证据分离呈现。
      • 自我一致性与交叉验证:多样化解答取交集或投票,拒绝不一致结论。
      • 可信度与阈值:为证据和结论打分,设置最小可信阈值与回退策略。
      • 提示注入/越权防护:输入清洗、规则优先级、输出过滤与审计。
  3. 记忆与隐私策略

    • 记忆分层:短期/长期/知识库三层;跨会话采用摘要蒸馏与合并。
    • 生命周期:TTL、LRU/频次驱动回收、热点压缩与去冗余。
    • 隐私合规:PII 识别与脱敏/加密、最小必要注入原则、会话域/任务域边界。
  4. 编排与成本

    • 编排:图式/状态机(如 LangGraph/GraphRAG),中断恢复与幂等。
    • 成本与延迟:提示/结果缓存、分层压缩、重排门槛、回退模型与步骤预算。

六、未来发展方向

  1. 理论突破:建立上下文组合的数学规范(如贝叶斯后验优化)。
  2. 技术演进
    • 长上下文处理(如 Mamba 模型的线性复杂度架构)。
    • 多模态整合(图像、音频等非文本上下文)。
  3. 伦理与系统:设计内存隐私保护机制(如差分隐私)。

总结

Context Engineering 是 LLM 从“静态指令”迈向“动态感知”的核心范式,通过系统化构建上下文(指令、记忆、工具、知识),显著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能力。其技术体系融合了 RAG、思维链、多智能体等前沿方法,但需进一步解决长文本处理、幻觉控制等挑战。随着自动化上下文生成(如 AutoPrompt)和新型架构的发展,该领域将持续推动 AI 应用的可靠落地。